跨文化之旅 拓青春之界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5-03-24浏览次数:87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二(14)班的王梓博。今天晨会的主题是:国际交流汇报。今年寒假,不同语种的学子以步履丈量世界:初二年级法语班跨越山海,在浪漫之境法国展开文化寻踪;初二与高一年级西语班踏着弗拉门戈的节拍,探访伊比利亚半岛的教育秘境;高一部分同学则在泰国的暖阳里,与友好学校缔结情谊。接下来,让我们以期待为舟,共启这场跨越经纬的文化对话。

首先,我们将跟随初二(14)法语班孙伊涵同学的讲述,感受法兰西文化寻踪之旅的芬芳。

孙伊涵: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法班16位同学寒假法国访学的故事。这段跨越万里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领略了巴黎的繁华与浪漫,也感受到了波尔多的质朴与宁静。文化的冲击、语言的挑战、语伴的真诚互动、同伴及老师的温暖互助,都为这段旅程增添了无数温馨的回忆。在异国他乡的经纬间,编织出了属于南外学子的青春图谱。

“Bonjour!”当稚嫩却坚定的法语问候回响在戴高乐机场,访学便开启了生动的序章。或许没人想到,巴黎会以如此鲜活的方式,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作为首站,它以立体教科书之姿,让我们触摸到文明的肌理,叩响艺术的大门。当我们漫步在香榭丽舍大街,感受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完美交融。在卢浮宫,《蒙娜丽莎》《自由引导人民》……一幅幅世界名画,不再是课本中的图片,而是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那神秘的微笑,还有那豪情壮志。登上塞纳河游船,我们换了个角度欣赏巴黎的风貌,河水轻轻荡漾,宛如低声诉说着巴黎故事。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浪漫气息,更体会到塞纳河作为巴黎文化命脉的意义。耸立的埃菲尔铁塔,修葺一新的巴黎圣母院,闲庭信步的行人……巴黎在眼前变成了一帧帧优美生动的画卷,向少年们展示着法国的文化,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在此刻悄然展开。

如画风景并不是旅程的全部,旅行中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意料之外的考验。前往波尔多的高铁因故障突然停运,陌生的站台、漫长的等待,让初到异国的我们措手不及。但正是这样的时刻,南外人的自主思考与行动力迸发出了光芒:有人用法语与车站工作人员沟通,尝试获取最新的列车信息;有人主动安慰焦虑的同学,相互鼓励;也有人在长时间的等待中思考旅行的意义,珍惜这一段与伙伴们共度的时光。当我们最终登上列车时,行李箱的磕碰痕迹、手肘蹭红的印记,都成了巴黎颁发给我们的勇气勋章。

奔驰的高铁载着我们抵达葡萄酒之都波尔多,来到了南外多年友好学校阿兰-富尼埃中学。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最动人的文化共鸣。校园欢乐的氛围使同学们放下文化隔阂,很快融洽交流;法国家庭待客热情备至,客卧的布置都流露着温馨;语伴中不乏诸多语言大师,生动形象的法语发音技巧,与中国少年的衷心祝福形成奇妙共振;法国家庭的温暖缓解了同学们的思乡之情:除夕的中式团圆饭、大年初一清晨绣着苏绣云纹的丝巾,都在异国他乡重构着“家”的概念。

在上法语课时,同学们与语伴们组成小组,朗诵法兰西经典诗词,体会浪漫主义深邃的魅力。我们以诗会友,叹四季变迁,忆家国情怀,思古今往事。在懵懂之中,仿佛了解了法兰西人的情与愁、爱与恨。教室里回荡着纪尧姆《米拉波桥》的韵律,每个音节都仿佛带着波尔多红酒的浪漫清香,绵长且醇厚,轻轻拂过每个人的耳畔。窗外的阳光洒进来,为这场语言的盛宴镀上一层金边。  

记得有位同学说:“原来语言不仅是语法和单词,更是心跳与共鸣的节拍。”当我们用法语讲述中国文化时,法国伙伴眼中的好奇与惊叹,让我突然明白:文化使者从来不需要完美的表达,真诚与热情才是沟通世界的通行证。

晨雾未散,波尔多的石子路上还沾着雨水。我们站在住家庭院前,不舍地与住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告别。那些晚餐时的对话、厨房里分享的甜点、磕磕绊绊的法语交流,此刻化作眼眸间对视的温度。

回望这11天,最珍贵的或许不是埃菲尔铁塔的合影,而是暗藏于细节的集体光芒。阿卡雄突降的暴雨中,摇摇欲坠的雨伞下挤着数个身影;卢浮宫长长的台阶前,一声呼唤便聚齐所有笑脸。返程巴黎的火车上,当我们合力把二十公斤的行李箱抬上行李架时,突然发现:独立不是单枪匹马,而是知道身后永远有愿意为你放慢脚步的人。

南外教给我们的“破界生长”,在访学中有了更深的含义:它不仅是跨越地理的边界,更是突破自我的舒适区,在互助中学会担当,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如今,我的口袋里还珍藏着一张皱巴巴的火车票,那是初到波尔多延误列车的纪念。它提醒着我:世界从来不是按教科书编写的剧本展开,但正是那些计划外的插曲,让我们学会用智慧与温暖书写自己的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南外给予我们自由翱翔的翅膀,而这次访学让我们明白,飞行的意义不在于征服天空,而是在不同文化的星空间搭建桥梁。我们已然在用行动诠释:中国少年的格局,当是立足本土,拥抱世界。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访学同学,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机会,感谢夷萍、祁梦雪老师的全程守护。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带着塞纳河畔的星光、波尔多家庭的温情,以及南外人骨子里的探索精神,继续在世界的经纬线上,编织属于我们的青春坐标!谢谢大家!

感谢孙伊涵同学将巴黎左岸的书香以及波尔多同学交流的热情带到我们眼前。在斗牛士的故乡,西语班学子同样收获了璀璨的文明馈赠,这个诞生过《堂·吉诃德》《小癞子》《诗韵集》等著作的国度,其文化如阿尔罕布拉宫的纹饰般瑰丽多姿,让我们有请初二(13)西语班唐楚雯同学,为我们展开卡斯蒂利亚文明的斑斓画卷。

唐楚雯: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旅行是见证一个地域文化习俗的最好方式。今年寒假,初二全体西语班同学和高一的学长学姐们一起踏上了西班牙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两周的旅程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让我深深沉醉于这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我在西班牙感受到的文化之美。

初抵西班牙,视觉的震撼便扑面而来。塞戈维亚古城的红橙色砖墙在清风中低语,青灰色瓦片与米黄色小屋错落层叠,石板路上泛着岁月浸润的银光。登上托莱多古城的观景台,哥特式教堂的尖顶与阿尔卡萨堡精美的塔楼在烟雨中若隐若现,与天际融为一体。导游用温柔的西班牙语告诉我们:“每一块砖石都是历史的诗行。”漫步在凹凸的石板路上,指尖仿佛能触碰到时光流淌的痕迹。

走进教堂,我被西班牙人的虔诚所打动。彩绘玻璃将阳光筛成七彩圣光轻照着老人庄重的面庞,穹顶下低声的吟念配合着烛光的闪动使呼吸都变得轻柔。踏进普拉多博物馆,画家的奇思跨越时光震撼着人们,艺术的色彩与历史交融,共同奏出华彩的乐章。马德里皇宫更让我惊叹,青花瓷和法兰彩在巴洛克大厅里和谐相融,既突出了西班牙绝妙的艺术审美,又彰显了它的兼容并蓄。

若说建筑是西班牙的骨骼,美食便是它跃动的灵魂。塞戈维亚的烤乳猪,脆皮裂开时鲜嫩的汁水在舌尖迸发;萨拉戈萨的巧克力蘸油条,甜润中带着语伴家庭温暖的笑意。金黄的海鲜饭、绵密的土豆饼,甚至一颗简单的橄榄,都浸润着地中海的阳光与西班牙人的热情。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炽热爱意。

看吧,生活中的他们的确如此。电梯里遇见的陌生老太太会笑着说“Buenos Dias”,售货员会向我们耐心讲解怎样使用货币兑换机。每当这时候,浓浓的热情让我们的尴尬和紧张一扫而空,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洋洋的。

文化像河流,交汇时才更有生命力。这句话在春节那天得到了印证。中国同学教西班牙伙伴说中文,当地人正在为舞狮队伍敲响鼓点。当西班牙同学用中文说“新年快乐”,当我们用西班牙语介绍中国文化时,我忽然懂得:文明从未彼此隔绝,它们永远在相视微笑。

在这次难忘的旅途中,我发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心与心的桥梁,我感受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在此非常感谢学校的精心安排和陪同的老师的悉心照顾,给了我们畅游文化海洋的机会。最后,我想用一句西语表达对他们和远在西班牙的老师同学们的感谢之情:

¡Muchas gracias por esta oportunidad inolvidable!(谢谢你们给予这次难忘的机会!)

感谢唐楚雯同学热忱的叙述,带我们领略西班牙文化的独特魅力。接下来让我们倾听初二(13)西语班李逸飞同学对西班牙学校生活的心得,触摸校园里生动的中西学术碰撞。

李逸飞: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这个寒假我们西班有机会一起去西班牙,进行个短暂的访学,这次的访问学校在萨拉戈萨。萨拉戈萨是一个富有古城韵味的城市,和南京一样,有很多优美又古老的建筑。

我们去的萨拉戈萨友好学校的名字叫Colegio Británico de Aragón,她不在萨拉戈萨的市中心,但那里的宁静、与美丽的风景让当地的学生们拥有一个绝佳的学习环境。

在友好学校,我们体验了西班牙开放的课堂,学生可以随时表达想法,且每人都有平板用于检索资料。我对这种上课方式很感兴趣,也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同学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下课后会围着我们问问题,这让我们成为了两国文化的桥梁,启发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还与ESO4(对应国内高一)的同学进行了有趣的座谈,用不熟练的西语和英语交流,互相解密,非常有意思。友好学校还有一位特别的同学:九年级的曹腾钰。他曾是南外的一员,去年转至该校就读。此次母校师生探访,让他倍感温馨,也让众人不禁感慨:南外桃李遍天下,校友足迹满世界。在这里,曹腾钰让我代他向初三(13)班的同学,以及全校师生问个好。

我们这批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代表团,作为首支访问西班牙萨拉戈萨市的中国教育团队,受到了当地的高度重视。萨拉戈萨市的市长Natalia Chueca女士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一起参观了萨拉戈萨市政厅,并由我们的代表顾欣媛同学用西班牙语,向市长生动分享了我们在西班牙的所见所闻,赢得了在场所有西班牙人们的热情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交流之后,南京市与萨拉戈萨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我们在现场向Natalia市长发出了诚挚的邀请,热切期盼她能在2025年到访南京。

在那些日子里,友好学校还安排了我们与当地住家结对深度交流。接待我的是Tomás一家,他们一家四口非常和善。我刚到他们家时,把从国内带过来的福字与筷子送给了他们,把中国的年味儿带给了他们,他们非常开心,也很好奇筷子怎么使用,于是我就手把手教他们用筷子夹米布丁。我们去看了西班牙镇国之宝:Catedral basílica de Nuestra Señora del Pilar,她就是皮拉尔圣母大教堂是西班牙乃至全天主教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家中的人们带我介绍这个教堂的历史与天主教的文化,还送了我许多关于教堂与天主教的纪念品,东西方的文明在我们的礼物互换中变得如此亲近。

这次两个礼拜的访问,我的收获很大。我们了解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体验到了西班牙课堂的开放,西班牙饮食的美味,和西班牙教堂的辉煌,深入感受了西班牙的各种礼仪与文化、宗教与信仰。我们不仅结交了许多当地朋友,也代表南外也结交了友好学校Colegio Británico de Aragón,更是见证了南京市与萨拉戈萨市成为友好城市。

这次西班牙之行让我明白:文化自信,不是高高举起的标语,而是油条蘸热巧时分享的笑声,是教外国朋友使用筷子的双手。这不仅是文化交流的起点,更是未来的序章。我们向这段美好的相遇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西班牙的热情奔放与无私分享。最后,我想一句西语结束今天的分享:

Somos jóvenes de China y España, pero nuestros sueños pueden volar juntos.(我们是中国和西班牙的少年,但我们的梦想可以一同飞翔。)

期待我们与广阔世界的下一次相遇,谢谢大家!¡Muchas gracias!

感谢三位分享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异国他乡的万千气象。而在刚刚展开的这一学期,国际处将继续编织跨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上月,斯特拉斯堡国际学校的2位法国学子加入了我们的课堂;4月我校6名学子将赶往日本参与“四国五校”交流活动,另有4位少年将远赴美国,在FIRST LEGO LEAGUE的全球舞台绽放智慧之光;而在5月和6月,德国的爱因根、哥廷根各会有一所友好学校,率师生来我校交流。愿每位同学都能把握机遇,在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中成长为传递东方文化的使者。我相信,文化交融的乐章永远不会停息。谢谢大家!



Baidu
sogou